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身着华服的“古人”们横跨千年,与我们相逢。促成这些相逢的众多工作者中,有服饰史学者、北京服装学院汉唐服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诗宇。他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和复原近20年,先后还原过上千个角色服饰,这些角色最终出现在绘本、影视剧、综艺娱乐节目乃至游戏中,再现华纹锦绣之美的同时,也把中华服饰之美带给大众。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上,15尊古代服饰复原人像甫一亮相,就引来参观热潮。
这些人像由陈诗宇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复原而成。过去一些古代服装展览,尽管展品很珍贵,但主要是将衣服摆在那里,很难给观众留下立体印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策展人孙机曾说,“我们要把古代人着装的整体样貌呈现出来,让每一件服饰都做到有根有据。”
如何做到有根有据?陈诗宇介绍,每一个人像,从妆发、造型到服装,从鞋履、腰带甚至内衣,都要采取多重论证法进行考证和研究。
在千百年的流转中,服饰品很难原状保存。年代稍远的服饰,大多残缺不全、遗失构件,甚至仅余残片。
“每一件服饰复原的过程,都是一次对于历史真实形象的探索。”陈诗宇说,每次复原,第一步是要明确历史时期、人物身份、穿着场合等信息,然后再采用多重证据法,通过大量实物、文献、图像等对复原目标进行考证,逐步还原服饰真实样貌。
比如,与《簪花仕女图》同款的唐末五代时期的女装,为将其复原,就经历了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簪花仕女图》是一幅传世名画。画中仕女长裙上有大团花纹样,这种大团花古时可以用织锦或印染的方式完成。陈诗宇仔仔细细地观察后发现,衣服上有大面积留白,边缘不明,颜色间有晕染,从而排除织锦的构图,因为织锦边缘非常明晰。而上面的花朵墨线痕迹,很像是彩绘的笔触。“我们因此推测,它可能是夹缬结合彩绘来完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诗宇在展览中发现一件辽墓出土的丝绸织物残片,和《簪花仕女图》的纹样工艺一致,成为同时期五代服饰的物证。
面料的复原更难。不同时期服饰的面料是不一样的,陈诗宇介绍,秦汉时期的主材料为罗、绢、纱,唐宋时期流行的是绫、绮,明代出现了缎类。古代的大多数面料如今在市场上难觅踪迹。于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陈诗宇和团队跑遍了杭州、苏州、南京等丝绸罗缎的主产地,与工匠们探讨面料的复原方案。经过团队的努力,包括彩色夹缬在内的一大批已经失传的工艺重新面世。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远长久、延续性强,几千年来发展出一套体系庞大的礼仪服饰制度。礼服中的衣裳、玉佩,均有两三千年的历史。”陈诗宇介绍,从秦汉庄重大气的曲裾衣、唐代雍容华贵的衫裙帔,到宋代修长淡雅的背子,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流行服饰。
与讲究立体合身的西方服饰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倾向于避免对衣料做过多的剪裁,即便要展现身体线条,也大多通过穿着体现,比如交叠的衣襟、堆积的水袖,而且不会过分追求紧身的效果。
经典的中国古代服饰,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服装与人融为一体,并通过服装规范仪态,穿上古代服装以后,自然而然地就需要拱手端立、行走端庄。
中国古代服饰虽然不过多关注剪裁,但对面料非常讲究,千百年来发展出从经锦、绫罗,到妆花、缂丝等绚烂的织造品种,制成灿若云霞的服装。以纱为例,就有透气程度不一的“实地纱”“芝麻地纱”“直径地纱”“葛纱”等。“实地纱”仅有花纹部分镂空,适合春夏之交;“芝麻地纱”有芝麻粒状的暗孔,比“实地纱”稀疏,可在初夏使用;“直径地纱”轻透镂空,适合盛夏;“葛纱”则可抵抗酷暑炎热。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古代服饰还很重视服装纹样的象征意味,对各种场合所用的纹样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并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各种手法,构成吉祥纹样。如:春节用“大吉葫芦”纹,葫芦谐音“福禄”。
与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相比,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60年代,沈从文先生投身文物研究,几经波折,直至1981年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服饰史才有了第一部通史。时至今日,中国古代服装史研究人员仍然偏少,大众认知度不高。
关于古人形象复原,更存在误解:复原很简单,照着图像文献做就行。这时常体现在古装剧中,设计师由于不了解古代服饰的风格和穿着规定,只能照搬或通过想象完成服装设计。
“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观众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慢慢的升高,这也要求影视制作更关注历史真实。”陈诗宇说,他先后应邀担任《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历史与服化形象考证顾问和《清平乐》等影视剧的服化道设计指导、礼服指导。电视剧播出后,网友纷纷留言:“看剧学知识”。
近年来,穿汉服渐成时尚。对此,陈诗宇表示,“汉服热”反映年轻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这也鞭策我们挖掘更多优秀作品,提炼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内核,让这份热爱传承下去。
曲裾式长衣,衣襟向右接长成三角,并绕至身后形成绕襟效果,极具秦汉特色。常用花罗、经锦、锁绣等织绣工艺。
唐代的日常服饰风格多样,并融合了不少西域服装元素。其中男装通常使用窄袖圆领袍、靴、革带的搭配。窄袖圆领袍基本特征为圆领、长袖、右衽的长衣。袍内衬半臂。具有西域风格的联珠纹锦成为此时特色衣料。
宋代公服继承唐代常服圆领襕袍样式,发展为袖阔三尺的大袖袍服。其基本样式为大袖、曲领右衽、下接一幅横襕,两侧不开衩。
道袍是明后期士人常用的一款便装,大多为日常所穿,既可用作外衣,也可作为衬袍。交领、右衽、大袖收袖口,领子极宽,并缀有白色护领。道袍之外还可以加披对襟披风或大氅、鹤氅衣。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