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体中文English

编织袋行李箱“藏拙”嘉靖“八仙图”一看就是印刷品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8-29 03:17:05

  随着文物收藏不断升温,公益“鉴宝”开始受到众多民间藏友热捧。20 18年,广东省博物馆(粤博)联合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共同举办“博古鉴线年大型公益性文物鉴定及文物法规咨询活动”。自今年3月至11月,粤博前后共举办了5场公益鉴宝活动,参与总人数达400人左右。有工作人员介绍,每期活动的报名都很火爆,“基本是秒报,几分钟就能报满。”

  11月8日是“博古鉴真”的最后一期。在当天活动现场,近百名藏友携珍贵藏品前来一鉴。有人扛着行李箱,有人背着编织袋,更有藏友专门从外地赶来,只求专家能给自家宝贝“把把关”。

  “各位藏友要按照排号上台,没叫到号的都耐心等一等。”在广东省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内,近百位预约了本次鉴宝活动的藏友已准备就绪。按照先前的网上预约,此次可鉴定的藏品类别为5类,包括书画、陶瓷、玉器、杂项和钱币,不同类别分设有粤博的鉴定专家,为藏友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每位观众最多可预约3个类别,但仍有不少藏友提着大包小包赶到了现场。

  “现在收藏这么热,就想专家给看看,自己手上的东西真不真,值不值钱。”有藏友坦言,专家能给个参考,自己心里也踏实。在当天鉴宝现场,不少人都怀着一颗“藏拙”的心而来。大部分都采用了“低调”的包装模式。行李箱是选择最多的运输工具,而且大多是外形最朴实无华的那种老款拖箱;其次是春运时最常见的编织袋,也受到不少鉴宝市民的喜爱。有藏友拎着一个D V D包装盒上台,一打开里边藏着6片精美绝伦的瓷板画。还有人把“古画”藏在羽毛球拍的袋子里,随身背着上台,放到展台上,拉开、拿出“古画”,随即便问:“老师,您帮我看看值多少钱?”

  当然,也有妥善收藏的真品。一位专门从外地赶来的朱先生(化名)就从一个文件夹当中,掏出了层层包裹的一张类似清代出行图的藏品。“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东西,我校对过地图的年代,应该是康熙年间的。”他从文件夹中掏出一个快递信封,信封中有个塑料袋,塑料袋中再用保鲜膜仔细包装了这张地图,保管不可谓不精细。

  经过专家鉴定,朱先生这款藏品确是清朝所绘,但具体为何用还要进一步考证。记者现场看到,该图幅右侧是地图,左侧写有文字说明,该出行图有点像现在的“旅游攻略”。

  排在杂项鉴定组一号的藏友带来一件木雕笔筒。杂项组专家谢海山一拿到手就判定,这是一件印度小叶紫檀木雕的笔筒。藏友介绍,这是自己上世纪90年代左右买到手的,当时花了几千块钱。

  “那你算是捡到宝了。”谢海山向藏友介绍,这件小叶紫檀木雕的材质很好,上刻有浮雕花纹,还能略微闻到紫檀木的香气。藏友询问市场情况,专家这样认为,这件笔筒大概是解放以后制作的,虽时间不长,但由于材质和做工都不错,目前价位大概已过万元,且未来仍有市场潜力,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木雕藏品。

  赵先生带来了自己从日本淘回的藏品,他小心翼翼卸下包装,各式陶瓷杯盏缓缓摆开。陶瓷组专家冯素阁取出其中一件,杯体胎薄如纸,灯下一照都透着亮光。“绘画很精美,工艺也非常好。”专家称赞。赵先生表示,这是上个世纪60-80年代从日本专门淘回的藏品,当时就看中杯上的绘画精美,用色清雅,花鸟刻画栩栩如生。专家这样认为,这应该是民国时期制作的仿雍正粉彩小杯,建议赵先生好好保存,是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具的藏品。

  玉器组前来鉴定的藏友不少,但专家林滔觉得有年代的藏品并不多。一位藏友送来一只手镯,专家鉴定是现代制作流程与工艺,并无历史价值。藏友向林滔解释,收藏这只手镯不是由于时间,而是因为它的纹路。

  藏友随即打开手机电筒,摆正位置,告诉专家这只手镯里其实有一条“龙”。专家拿着电筒来回查看,几番研究才看出了藏友说的“似龙纹”,其实就是玉石内部的白色晶状体,看起来隐约像龙形。“我说的也不是不沾边,有龙眼有龙角,还有龙鳞嘛。”藏友觉得这是天然形成的纹路,既然如此就挺珍贵的。专家这样认为,这类适当想象能增加收藏乐趣,但其实本身没有过大价值。

  当天来陶瓷组鉴宝的管先生同样略显失望。他带来的一只陶罐,时间被鉴定为春秋年间。但询问起市场行情报价时,专家这样认为由于本身有破损且年代过久,其历史价值已高于经济价值,目前的市场定价不会太高。

  从事了30多年陶瓷研究的冯素阁向记者介绍,这些年藏友的鉴宝热情都很高。“全民收藏时代 ,大 家 也 越 来 越 觉 得 古 董 值钱。”但这些年的鉴定经历也让她感觉到,大部分民间藏友最关心真假,其次才是问价钱,对器物本身的历史则了解甚少。“我们大家可以帮助藏友判断真假。但至于价钱,实在不好定夺。”

  书画类,是“鉴宝”的热门,专家吴生道的鉴定位置上一下午就来了18位市民,每位至少都带着五六样藏品。“今年每一次鉴宝活动我都到了现场,基本都要看这么多。”吴生道说。

  有不少人,一上来就打开看起来十分古旧的画轴。“我们也不懂,到底有没价值,想让专家把把关。”这里面有各类山水画、书法作品。

  吴生道对每一幅都看得很仔细,有的一眼就能断定真假,有的也需要掌灯细看,还有的甚至已经是细细品味。“好的东西其实第一眼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那一刻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昨天一个下午,已经有三位市民的藏品被判定是真品,让他十分开心。“这个比率可不低了,往常七八十件里能有一样是真品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然,还是有不少字画一眼就被“看穿”。有市民拿了幅说是嘉庆年间的“八仙图”来,一展开,就被他断定是“印刷品”;有些市民带着三四幅从现场拍卖而来的藏品,有说是民国时著名画家颜伯龙的,有说是著名画家陈半丁的,但都一一被他鉴定皆为仿冒,引得该市民现场连连慨叹:“花了大价钱,买了教训。”

  “从今年鉴宝的情况去看,真品大多都是以民国时期、晚清为主,而且不少都不是特意搜寻购买而来,大多是家传的。”他表示,就一般市民而言,如果不是在书画领域有特别的研究,只是爱好,那就不要去搜寻购买所谓文物,否则只能是吃亏买教训。